新闻资讯
首页 > 新闻资讯
【惠州文脉·风物】以脚步丈量惠州历史 数字技术赋能“四普”
来源:M6平台 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20 06:17:11

  完成约800处“三普”登记文物点、复核率达80%以上、培训普查人员超过500人次……12月12日,惠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(下称“四普”)推进会暨实地调查指导会召开。三个月以来,“四普”进入实地调查阶段,将以“稳”前行、以“新”贯穿,在年底完成1000处文物点的复核工作,并不停地改进革新工作思路举措,由惠州市普查办组建专业方面技术组,邀请地方文史、党史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工作者,共同参与文物普查工作。

  其间,惠州市直普查工作组与各县区紧密联系,深入大街小巷,与普查队员一起,共同参与文物普查,同时向广大群众科普宣传文物普查相关知识,呼吁动员社会力量配合和去参加了,营造良好社会氛围。

  普查工作对加大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力度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备极其重大深远意义。自1949年以来,我国开展了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,摸清自家文物家底,及时来更新文物地图,实现我国文物全面保护、系统保护、整体保护。

  “‘四普’首先要调查完成‘三普’登记的1000处文物点,继而开展新发现文物点的普查认定工作。”惠州市普查办副主任、专业方面技术组组长钟雪平介绍道,去年11月始,时隔16年的“四普”拉开帷幕,今年9月,各省市“四普”工作队伍纷纷进入以县域为基本单元、实地开展文物调查的阶段。近三个月以来,惠州已完成约800处“三普”登记的文物点,复核工作完成80%以上。

  普查对于文物而言,是二次保护及重视的举措,同时也能持续为当地文物点“保驾护航”。位于大亚湾开发区的新畲余氏祖居,是惠州现存清末民初建筑中较为有特色的建筑之一,建造者为归侨余德麟。整座建筑坐东朝西,前部为中西建筑风格结合之屋苑,后部为望楼。新畲余氏祖居曾作为当地学校、公司员工宿舍进行使用。普查时,普查队员为祖居进行了二次测量、勘察,根据祖居现状,与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、村民探讨对该文物点后续的维护、管理工作,助力文物点的保护修缮工作。

  如今,“四普”正在三区四县全面铺开。在龙门,普查队员们轮流扛着RTK等普查设备,进入乡村、走进田野,穿越灌木杂草丛,来回徒步穿梭在各文物建筑之间;在大亚湾,普查队员高效进行“四普”复核,争取成为全省最早完成复查工作的县区单元;在仲恺,普查队员联合文史学者实地走访,新发现3处文物线索所在点……

  普查期间,普查队员丝毫不放过任何有关线年,在惠州仲恺潼湖镇广和圩卫生院附近,曾发现一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。据《惠州市文物志》记载,该遗址高于东江水面约3米,属贝丘遗址类型,堆积层0.4米,已采集的器物有:打制石斧、石锛,磨制石斧、夹砂细绳纹陶片和夹砂陶器座,出土器物的特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接近。10月底,“四普”队员及文史专家前往潼湖镇走访调查,尝试寻找当年出土遗迹遗物的地点,可惜的是,暂未发现堆积层和采集到新石器时期的标本。

  “复查期间,偶尔会遇上数据需要调整和完善的时候,对这种新变化,我们会立刻确认核实,并实时更新有关数据。”在复查公庄镇文杨公祖屋时,普查队员发现根据过往地址信息没办法抵达普查点,在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的指引抵达后,普查队员第一时间将新的经纬度和地址信息记录在案,并仔仔细细地观察前后数据,完善有关的资料信息,继而对祖屋开展全方位的勘查。

  除了实地调查走访,数字技术亦为“四普”“保驾护航”。测量数据、拍摄文物点、绘制平面图……测绘工作作为文物普查的重要手段,能够准确地记录文物遗迹的位置、范围,还可以记录地形地貌,并对遗迹和文物进行精确的测量和绘图,准确了解文物的形状、大小、结构等特征,为文物的后续研究、修复和展示提供准确且实时的依据。

  当下,数字技术为文保赋能已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,惠州已搭建起“设备-资源-人才”三位一体的测绘专业方面技术平台,为“四普”测绘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。

  “目前,我们可从文保2号(数据采集移动端)上查看‘三普’的工作成果,并根据记录的信息和经纬度抵达普查地点。同时,我们还能快速将‘四普’新的工作成果录入到移动端上。”测绘人员手持文保2号向记者展示其功能,页面上分为数据采集、数据交换、基础数据查询三个板块,“三普”时的工作成果尽数都在其中。他表示,文保2号将普查数据、历史影像以及空间数据等多元化信息融合,实现了多元化查询、管理、维护和学术研究应用,能更高效、更精准地全面管理惠州市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。“如‘四普’时发现‘三普’某个文物点经纬度出现误差,导航搜寻不到该地点,我们大家可以在核对新的经纬度后,即时录入数据,以便日后工作人员找寻该文物点。”

  据介绍,“四普”多方面使用了新型数字技术,引入GNSS接收机、RTK打点技术,采集文物本体边界点坐标,确保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确度,使惠州市文物点测绘数据采集工作达到了更高的精度。而为解决城市建筑区、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卫星信号弱、测绘难度高的问题,测绘人员采用手持激光雷达扫描仪做测量,绘制平面图;此外,还利用无人机飞行器完成文物点各类影像的采集,为普查提供更全面和精确的数据支持。最后,测绘人员将文物保存现状、基础资料信息等新数据上传至数据采集移动端,有效减轻了田野调查的工作负担。

  山路的崎岖、天气突发的变化、资料匮乏、信息不全……在普查外业工作中,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重复多次往返一个文物点,普查队员还要面对着不同的挑战,并将所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次性在现场中解决。如今,纵然有着数字技术的加持,在前往某个面积相对较大、结构很复杂的文物点时,普查队员还需徒步一整个下午,才能完成外业测绘工作,偶尔因为信号极不稳定,他们只能耐心地等待测量设备稳定后才能打点,甚至要等一个多小时的多线协作,最终才能完成数据采集工作。“在未采用这些工作辅助工作之前,量尺、相机是我们的常用工具。”普查工作人员表示,“四普”与数字技术的融合,提高了实地走访的工作效率,提升了测绘数据的精准度,也减少了人力、物力的操劳。“如今的普查工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全面核查不漏一处,是数年来普查队员心血和科技相结合的成果。”

  经过三个月的走访,普查团队不仅全面更新了百余件文物信息,更有着不少意料之外的新发现。

  10月,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木沥村元和村小组新发现了新文物点“寿山世居”。普查队员即刻与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、村民代表仔细地了解该村现状、文物点历史沿革情况,并与村民交流,聆听村民讲述文物历史。

  据介绍,“寿山世居”是惠州地区很典型的方形客家围屋,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,为三开三进、中轴对称,麻石条锁边,青砖土砖墙、灰瓦民居建筑。围屋前有禾坪及半月形池塘,后有靠山,正门为麻石条门框,石质门墩石一对,门楣上麻石条凸刻“寿山世居”繁体楷书四字,左右两侧各开一斗门进出。围屋曾置有碉楼、四周高大的围墙,正面墙体尚存抗战时期留下来的枪眼痕迹,现残存地面及一进门墙。如今,该建筑目前已无人居住,周边遍植树木,植被茂盛。

  让普查队员感动的是,热心村民还帮他们清理文物点周围的杂草树木,方便对文物建筑进行科学测点、数据采集、拍照、测绘记录建筑局部材质等,同时,亦有村民积极向普查队员提供文物历史信息。

  于“寿山世居”居住20多年的村民李挺说:“‘寿山世居’李氏族人曾在惠州市区水东街经营名为‘东和行’的商铺,生意兴隆。”他表示,在抗日战争时期,“寿山世居”和“东和行”曾接待过一批文化名人。普查队员和记者说,他们在普查过程中,需深入乡村、深入群众,通过边走边访了解文物相关的历史或传说,丰富文物资料,这被称为“村村到”。

  专家学者基于村民口述信息,结合惠州党史大事记做多元化的分析比对,并通过有关联的资料分析,抗日战争时期,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,惠州、卢伟茹等同志组织营救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、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,经宝安、秋长、三栋后到达惠州城区。位于三栋的“寿山世居”如村民所述,一度成为了当时的文化名人接待点,部分文化名人在此作短暂停留,稍事休整后继续出发前往惠州城区,并分别安排在水东街的东湖旅店和“寿山世居”族人经营的“东和行”商铺住下。

  此外,对于已登记在案并保存良好的文物点,普查队员还会积极提供文物活化建议。被列为大亚湾开发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松山下朱氏望楼,是长期保存完好的文物点。据介绍,其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,于2016年重修。该望楼坐南朝北,为土、木、石、钢筋混凝土结构。主楼为四层楼房,平面呈长方形,三合土墙体,四角为花岗岩石柱支撑,四面墙体有透气孔和枪眼。

  “松山下朱氏望楼是大亚湾地区民国时期望楼的典型代表,有较强的防御匪盗功能;在建筑装饰上,也十分巧究,造型别致。”在实地走访后,“四普”队员与当地工作人员积极探讨望楼的活化利用工作,力争让文物活起来,带动当地发展。队员表示,保存情况完好的松山下朱氏望楼可参考“始兴县对长安围楼进行活化利用建设‘风度书屋’,惠及当地群众”案例。“如何真正让文物活起来,是每一个工作人员与当地村民热切关心的问题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上一条: 30种全国芝麻白石材产地芝麻白花岗岩价格
下一条: 小麦开始发力全面涨价越涨越高!2024年10月18日小麦价格行情
  • 热销产品

  • 咨询热线